盐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人们的青睐,明代著名科学家应星称盐为“生命之源”,由于盐对人类有特殊的作用,所以在进入阶级社会和国家建立后,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它是国家的重要财富来源,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有识之士一直把盐视为“国家的大宝”,中国的盐种类繁多,有海盐、池盐、矿盐、井盐、土盐、石膏盐,各有特色。 山西产盐的历史十分悠久,驰名于世,清代的《山西通志》写道:“山西食盐三,曰土盐,出于霍山以北诸府州,曰口盐,行于沿边滨河诸厅县,皆听民自煎,自贩,无关于国计,独河东池盐,风水结成,不藉刮淋挹,两池之天藏,佐三省之民食,历代设官征榷,利权常操自上,”“食盐三”,是就食盐的来源而区分的,口盐出产于张家口以北,在现今之内蒙古自治区内,而行销于山西省内的一部分地区,就山西省内来说,盐产仅有运城盐池出产的路盐和晋中、晋北一些县区的土盐,而尤以路盐最为著名。,运城盐池开发最早,在我国盐的家族中,它是池盐的代表,孕育了光彩夺目的池盐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在我国传世的众多的古代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奇书,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资料很是丰富,涉及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方面,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山海经》的成书不是一人之功,但是,一般认为,它最早的作者是大禹、伯益这两位富有神话色彩的传奇人物,斯人写斯书,自然是恢怪不经,难怪鲁迅先生要称它为“古之巫书,”然而就是在这部古之怪书里,运城盐池却被我们的先贤所青睐,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载:“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这可以说是关于盐池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对于“盐贩之泽”,东晋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祖籍河东闻喜的郭璞解释说:“即盐池也;今在河东猗氏县,或无贩字,”古猗氏县在春秋时,因鲁国穷士猗顿在这里养牧五畜和经营盐业致富而扬名,后与临晋县合并而成为现今临猗县,对于这个盐池,唐代河东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曾满怀豪情地称颂道:“猗氏之盐,晋宝之大也,人之赖之与谷同,化若神造,非人力也。” 运城盐池确切的位置是在山西省南端的古河东地区,它南临中条山,北滨峨嵋岭,东据安邑、西依解州,东西长,南北狭,周围高,中间低,形势宛如一个天然的浴盆,又似一条洁白的玉带,盐池最早被称为盐(音古),后又被称为河东盐池、解池、运城盐池,它出产的盐曾名苦盐、颗盐、大盐、解盐、河东盐,后又以潞村而得名为潞盐,并沿用至今,运城盐池是中国大地上一颗历史悠久的、璀璨夺目的明珠,从远古时期,以至到今天,她都闪烁着异常的光彩,以她丰富的盐文化的积淀,在构造古老的河东文化和华夏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是值得注意研究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33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