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如何激活黑色素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31/9385170.html

12月6日,气温已逼近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吴忠市第十一小学教学楼内却温暖如春。朗朗的读书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回荡,教学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漂亮。吴忠市第十一小学的变迁,只是我市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的一个缩影。

强国必先育人。40年来,我市教育由最初的教育体系单一、教育门类不全、教育质量低下发展成为现在的教育体系完备、教育软硬件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上乘的大教育格局。最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是教育教学获得了空前改善,从偏远的扁担沟回民中学到市区的吴忠中学、吴忠四中、吴忠三中,无不让人感受到吴忠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走进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

从“土屋子、土台子”到多媒体

教学软硬件取得巨大革命性成功

“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土孩子。”这是我市退休教师杨秀英记忆中农村小学最初的模样。“学校里就三排砖瓦房,五六间教室,七八个老师,几十个学生。晴天还好,雨天时,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好多学生因为家里穷,书读了半学期,就不读书外出打工了。”

谈起现在学校教学设备的变化,65岁的杨秀英有些惊讶:任课老师轻轻按动手中的遥控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就被一齐点亮,整堂课,老师并未在黑板上写下太多字。想想现在的教学条件,杨秀英陷入了回忆……

杨秀英是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教师,生活是“白天教书,晚上犁地”。在学校仅存的几张黑白照片里,教室是几间泥草房,桌椅则是由木板和土坯拼凑而成的。杨秀英最开始教语文,后来还兼顾教起了数学。可最让杨秀英闹心的,并不是办学条件的艰苦,而是学校常年居高不下的辍学率。杨秀英说,家访劝返是当时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年开始,国家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年,实现全国全覆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市的学校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杨秀英任教的学校也开始房屋改建工作,教室变多了,老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好多了。

那时候,全市的各类学校,无论是硬条件,还是软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基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已非昨日可比。年以后,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工作一再重视,改革更是大刀阔斧进行,农村学校不仅有了敞亮的教室、年轻的教师,而且退学、辍学的孩子越来越少。杨秀英说:“‘黑屋子、土台子、泥凳子’的景象终于不见踪影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春天来了,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也多了。”

“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12月7日,利通区扁担沟中心学校的老师吴海湾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给孩子们讲起了课。整洁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活泼可爱的孩子……看着眼前的一切,吴海湾不禁感慨:“改革开放40年,教育领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从年接受教育,到后来从事教师职业,吴海湾是教育改革的受惠者,更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这和我们读书那会儿,可是天壤之别。”上个世纪90年代,吴海湾成为一名小学生。“当时条件有限,我们就在漏风的教室里学习,操场也只是教室门前的一块水泥空地。”

“当时师资缺乏,大多数教师都是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很少,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就更少了。”吴海湾回忆道,老师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打天下。在那时,学生辍学率十分高,能考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但吴海湾坚持了下来。高考结束后,吴海湾选择了师范专业,开始了与教育事业的不解之缘。

一切都在变化。新的课桌椅、塑胶操场、多媒体设施出现在校园内。教师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三大件”时代。

改革开放40年,也是吴忠教育事业激动人心的40年。经过40年的发展,人人都有学习途径,人人享有出彩机会,学有所教真正落到了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吴忠教育无论是学校数量、规模、办学软硬件,还是学生受教育程度,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过去低矮破旧的校舍被窗明几净的现代建筑所代替,校舍成为最醒目、最漂亮的建筑物。目前,我市川区县所有教学班都已配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利通区、盐池县实现教师人手一台教学电脑。教师备课可以在中央电教馆或者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教学资源库进行信息共享,有的教师还利用互联网收集课堂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刚成立时,由于硬件设备配套不到位、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少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近几年,通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深度融合信息技术、资源教学,教育质量逐年提升,已被家长、社会广泛认可。”朝阳小学校长路云高兴地说,我市加大对信息化教学的投入,全面提升信息化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从“上学难”到“上好学”

办学条件办学品位实现历史性跨越

12月5日,走进利通一小校园,书声琅琅,标准化的教室、宽阔的篮球场,无不体现着教育环境的现代气息。

“以前,学生的学习科目不多,课外活动也很少,最多就是跳跳绳、丢沙包。”利通一小老师马秀娟回忆说:“现在,利通一小相继办起围棋、书法等文化特色班,学校还邀请了专家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兴趣班,校园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在经济“硬实力”提高的同时,我市教育、文化等“软实力”也在突飞猛进。在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和新建学校都有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家长一般不愿意让孩子去这些学校。为了化解矛盾,我市教育部门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分校”等措施,实行集团化办学,推广优质教育资源。郊区和新建学校跨越了成长期,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走进吴忠市幼儿园北湖新园区,配套硬件设施已达到全区较高水平,在今年的招生中出现了“一席难求”的火爆局面。

“十六小学作为盛元小学的分校,我们在建设前期就提前介入,使校园设计更加合理、学校规划更加科学,努力打造一所让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好学校。”吴忠市盛元小学校长李文兴介绍。

在抓好校园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我市争取项目,在原马家湖中学新建吴忠市青少年实践学校,成为吴忠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的基地。该校于年初开始试运行,让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式体验学习,掌握安全防护技能,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开展思维拓展训练。吴忠市青少年实践学校的启用将拓展教育外延,提升城市教育品质。

从九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两基”通过国家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从教育落后到科教强市战略得到有力推进……历经40年风雨阳光的吴忠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基础设施、教育管理、教学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的时间,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我市实现了从“上学难”到“有学上”“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迈向均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幼儿园井喷式增长、幼有所育的历史性跨越。

教育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因为长足的进步而停滞。教育软、硬件的提升,不仅使“人人通”“一师一优课”、移动学习终端等新教育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还吸引了许多高学历、高水平的新教师加入到教学团队中,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40年来,我市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印证与缩影;教育的每一次发展,都是改革开放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音符。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在改革长河的每个拐弯处,每一朵浪花都折射出我市教育40年的壮阔波澜,让人们感受到我市教育40年的厚重与博大。

记者吴海燕

编辑强欣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22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