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答卷”,今年就是收官“交卷”之时。 今年11月底,随着贵州9个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个贫困县全部宣布脱贫摘帽,脱贫攻坚进入考核评估迎接“交卷”的最后阶段。 脱贫了,人们还有哪些新愿望和新期待?怎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大规模返贫?未来又该如何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系列问题亟待在实践中找寻答案。 日前,光明日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宁夏盐池县、贵州望谟县、云南澜沧县,触摸最真实的脱贫故事,感知最鲜活的脱贫经验,探寻最艰辛的脱贫历程。 12月31日《光明日报》刊发文章,聚焦各地如何稳住脱贫成果。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的脱贫经验成为鲜活案例 特色文化资源如何绽放——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歌声唱出幸福生活” 一片美丽的土地,一座古朴的村寨,生活着这样快活的一群人。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甚至不识谱,却能用种地采茶的粗糙双手熟练弹奏吉他,用背柴挑担的腰杆跳出动人的舞姿,用吆鸡赶鸭的嗓子唱出婉转的音符……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儿唱起来,蜜样的幸福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拉祜人……”12月9日,从普洱市区经历了7小时车程,记者来到云南普洱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远远就听到拉祜族人快乐热情的歌声。 就在一个月前,澜沧作为云南省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县,宣布脱贫摘帽。 “过去的老达保,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村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受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传统思想束缚,群众增收困难。”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驻勐根村第一书记胡红介绍,在年以前,“交通基本靠走、喝水基本靠背、通信基本靠吼”形容的正是老达保村的落后面貌。年年底,村寨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有92户人,贫困发生率达79%。 这里蕴藏着多项民族文化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叙事长诗《牡帕密帕》犹如一首流淌在拉祜人心中的歌,讲述了拉祜创世神话。“我们这里的人真的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老达保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彭娜儿说。 最原生态的,就是最美的。脱贫攻坚,就是要把这种独特的美挖掘出来。 立足老达保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当地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着力进行保护、传承、发展,引导拉祜族群众通过“唱歌跳舞”实现脱贫致富。 “以前的日子很苦,一年只穿一双鞋子,现在唱唱歌、跳跳舞,家家户户的腰包都鼓了!”提起文化旅游扶贫,57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石开笑逐颜开。 30多年前,也正是李石开把吉他带回村寨。受到父亲的熏陶,李石开的女儿李娜倮13岁学会吉他弹唱,16岁开始创作歌曲。现存的多首拉祜族歌曲里,有30多首是李娜倮所写。李石开和女儿李娜倮,也成为当地脱贫的“领头雁”。 年6月,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成立了,李娜倮成为副董事长,村民全部入股。此后几年,李娜倮带领村民把朗朗上口的拉祜歌曲唱上央视舞台、唱进国家大剧院,还漂洋过海唱到国外。这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拉祜音乐火了起来。 歌声不仅唱出了好心情,也唱出了拉祜族的好日子。 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完成就地演出余场次,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达多元,有效带动92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老达保的故事是普洱文化扶贫的一个生动写照。普洱市地处祖国西南,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边地文化。在脱贫攻坚战中,普洱壮大扶贫特色产业,发挥文化旅游优势,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多年来,除了让文化“走出去”,老达保也一直在努力把游客“引进来”。 彭娜儿介绍,村里现在建起乡村音乐广场,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乐。通过打造拉祜族特色客栈和发展建设特色民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体验式文化农庄,美丽的拉祜族村寨正在实现“快乐地发展、快乐地脱贫致富。” 日子越过越好,不过,彭娜儿还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想升级自家民宿,让乡村旅游得到更好发展,把更多的游客留下来;另一个是希望12岁的女儿在学习之余能把拉祜族的歌唱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拉祜族文化。 目光再次掠过拉祜族古寨,繁花绿荫、流水潺潺,这个因文化而繁华的千年古寨,更加多姿多彩。 来源:光明日报、云南发布 上观号作者:上海合作交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29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