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杨心悦王建宏张文攀张雪瑜 在宁夏,有一个小村,可以折射数十年来中国西部生态的变迁。 黎明村,因为光明日报宁夏记者站原站长庄电一的点滴记录,这个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下辖的自然村,在不同时期都有了鲜活的时光切面。 自年以来,庄电一曾11次踏访黎明村。年5月,光明日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深刻感受到生态之变引起的一系列蝴蝶效应。 天高云淡,清风拂面。通往黎明村的路上,只见一望无际的稀树草原,柠条开着黄色小花,猫头刺、苜蓿草相映,天高地阔,雄浑壮美。完全想象不到,十几年前,这里还曾“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 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毛乌素沙漠边缘。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是这里典型的气候特征。这里曾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大门和前哨阵地,为边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经济保障。一段时间内,由于过度放牧和采挖甘草,盐池县生态变得极为脆弱。20世纪80年代初,全县有75%的人口和耕地处于沙区,黎明村更是被风沙逼得四分五裂。 “那时候,人们对生活感到十分悲观,对未来是绝望的。”黎明村村民白学宝说,以前在镇上上学时,每次放假都要帮家里清理房前屋后的沙堆。吃饭从不敢开门,吃完碗底还会留下一层沙子。 刮风时更是天昏地暗,时常可见一道巨大的沙墙压来,让人辨认不清方向。一夜之间,流动的沙丘就可与房顶相齐。 30多年不懈治沙,黎明村沧海桑田,换了人间。走进黎明村,平整的耕地上,一排排黑色的滴灌带若隐若现,玉米的新芽刚刚冒出地面。这是马儿庄村年开始建设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新建泵站3个,灌溉系统9个,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亩。年,马儿庄村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到亩。如今的马儿庄村已是盐池县高效节水测控一体自动化示范区。 马儿庄村支部书记冯立珍介绍:“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后,每亩地灌溉用水从立方米减少到多立方米,用水量减少60%以上,亩均增产斤以上,增收多元。”更重要的是,原来一家一户田间管理需要人,现在纳入合作社集中统一管理,只需11人。解放的劳动力可以从事养殖业或外出务工,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黎明村所在的盐池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半农半牧区。长期草场过载,让生态变得极其脆弱。宁夏从3年5月起在全境禁牧,饱受风沙侵害的盐池县则把禁牧的时间提前到2年的11月。 延续千年的畜牧业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滩羊产业却不能丢。如今,盐池县羊只饲养量已达万只,远超禁牧前的68万只,如此大的养殖规模却没有对草场构成破坏。年10月,村集体整合各项资金,占地42亩的饲料加工厂厂区在马儿庄正式建成,年产饲料5万吨左右,实现产值近1亿元。 “过去养羊,每家得有一个人专门备饲料,最多也就养多只。饲料加工厂的建成突破了农户养殖数量上限,现在马儿庄村养羊存栏数量超过0只的就有7户。”冯立珍介绍。 舍饲养殖保护了生态,但滩羊改变过去的“生活习惯”后肉质下降。为了最大化复制滩羊在草场上的饮食结构,饲料厂科研人员研究配比出滩羊专用饲料,草料内含甘草、黄芪、苦豆子、地椒等中草药。在距饲料加工厂不远处,一座生态牧场内,专门建设了一条米长的“跑道”,以增加滩羊运动量,减少脂肪含量。 被漫天黄沙折磨怕了的人,对绿色格外珍惜。黎明村村民王新福养了满屋子的花花草草,仙人掌、金钱树长得比人还高,绿萝挂满半面墙。在王新福的电脑显示器上,羊场中多只羊的活动情况看得清清楚楚。他掰着手指头算收入:“养羊一年大概能净落个30多万元吧!多亩地的收成有个差不多20万元。” “收入高了,幸福感提高很多。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地也有合作社帮着种。黎明村的妇女们买了音响,业余时间一起跳跳广场舞,外出旅游的人也多了起来。”冯立珍说。 白学宝经常在社交平台发布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在一条朋友圈中,他写道:“春有忙种秋有丰收,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值得幸福和自豪的事。” 黎明村是宁夏乃至西部生态变迁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黎明村的变迁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 《光明日报》(年06月05日06版) (来源:光明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3816.html |